松材线虫病介绍
大美苗圃2023-12-08点击9
(茶陵林业)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传播途径多、发病部位隐蔽、发病速度块、潜伏时间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1.简介松材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滑刃目(Aphelenchid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伞滑刃属。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成虫体细长,雌虫体长0.81mm,雄体长0.73mm,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部弯曲。原产于北美洲,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由进口包装箱携带其媒介松褐天牛无意间引进病害,以后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松材线虫侵入树木后,外部症状的显著特点是:先是针叶失水,褪绿,继而变褐,而后整株枯死,针叶全呈红黄色。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②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③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④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松材有蓝变现象。无论是小树还是大树,大多数植株在表现症状后1-3个月迅速枯死,只有少数植株至次年春季或初夏枯死,越年死亡的松树可在当年被诊断。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寄主树种、环境条件、媒介昆虫密切相关。2.形态特征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雌虫体长0.81mm,雄体长0.73mm,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圆形,占体宽的三分之二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口大致和食道与肠交界处平行,半月体在排泄孔后约2/3体宽处。卵巢单个,前伸,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73%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尾似鸟爪,向腹部弯曲。该线虫由卵发育为成虫,期间要经过4龄幼虫期。雌、雄虫交尾后产卵,雌虫可保持30d左右的产卵期,1条雌虫产卵约100粒。在生长最适温度(25℃)条件下约4d1代,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高于33℃则不能繁殖。由卵孵化的幼虫在卵内即脱皮1次,孵出的幼虫为2龄幼虫。秋末冬初,病死树内的松材线虫已逐渐停止增殖,并有自然死亡,同时开始出现另一种类型的3龄幼虫,称为分散型3龄虫,进入休眠阶段。翌年春季,当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将羽化时,分散型3龄虫脱皮后形成分散型4龄虫,特称为dauerlarvae,即休眠幼虫(耐久型幼虫)。这个阶段的幼虫即分散型3龄、分散型4龄幼虫在形态上及生物学特性上都与繁殖阶段不同,如角质膜加厚、内含物增多、形成休眠幼虫口针、食道退化。这阶段幼虫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加强,休眠幼虫适宜昆虫携带传播。松褐天牛在华东地区一般为1年1代;广东1年2-3代,以2代为主。在1年1代的地区,春天可见松材线虫分散型3龄虫明显地分布在松褐天牛蛀道周围,并渐渐向蛹室集中。这主要是由于蛹室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棕油酸等对线虫产生趋化活性。当松褐天牛即将羽化时,分散型3龄虫脱皮形成休眠幼虫,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气管,随天牛羽化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对二氧化碳有强烈的趋化性,天牛蛹羽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休眠幼虫被吸引至气管中的重要原因。在松褐天牛体上的松材线虫均为休眠幼虫,多分布于气管中,以后胸气管中线虫量最大。此外也会附着在体表及前翅内侧。1只天牛可携带成千上万条线虫,据记载最高可达280000条。当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时,大量的休眠幼虫则从其啃食树皮所造成的伤口侵入健康树。松褐天牛在产卵期线虫携带量显著减少,少量线虫也可从产卵时所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休眠幼虫进入树体后即脱皮为成虫进入繁殖阶段,大约以4d1代的速度大量繁殖,并逐渐扩散到树干、树枝及树根。被松材线虫侵染了的松树大抵是松褐天牛产卵的对象。翌年松褐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线虫,并接种到'健树'上,如此循环,导致松材线虫的传播。3.地理分布国内分布: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恩施),湖南,陕西,香港,台湾(1985,台北)国外分布:日本、朝鲜、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4、传播媒介及途径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有天牛科28个种,吉丁科一个属、胫象科一个属的昆虫。在我国松材线虫分布区中,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松褐(墨)天牛,寄主主要是松属植物,在中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马尾松上。苗木接种试验,湿地松、火炬松、海岸松、黄松、云南松、乔松红松、樟子松也能感病,但在自然界尚未发生成片死亡的现象。近距离传播靠天牛等媒介昆虫传带,远距离传播则主要借助感病苗木、松材、枝桠及其他松木制品等的人为调运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