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舌草的栽培
大美苗圃2023-12-14点击6
 ; ; 整地
 ; ; 牛舌草栽培季节:牛舌草采用种子繁殖,北方春播在4月上旬,秋播在9月。牛舌草播种前需要深耕土地,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公斤。将肥料与土壤混匀,精细耕耙,做成宽1.3米的平畦,浇1次底水,4天后,将畦面翻耕1次,耙细整平即可播种。
 ; ; 基础消毒: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催芽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12~24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
 ; ; 播种
 ; ; 对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可以把牙签的一端用水沾湿,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质的表面上,覆盖基质1公分厚,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2~2/3,让水慢慢地浸上来(这个方法称为“盆浸法”);对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按3×3公分的间距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 ; 牛舌草幼苗管理
 ; ; 牛舌草幼苗前期生长较慢,应注意及时中耕除草,以免幼苗生长被杂草抑制。幼苗 1~2片真叶时浇1次水,以后每7~10天浇1次水,持土壤湿润,幼苗3~4片真叶时,可适当控水,以促进其根系发育。当幼苗 有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一般按50厘米株距留苗。若土壤肥力充足,适当密植,可提高产量。北方天气干燥,应注意浇水,并结合浇水进行追肥。间苗后应追肥1次,每亩施 尿素7~8公斤。播种后40~50天即可收获.
 ; ; ; 上盆移栽
 ; ; 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跟系分开,避免烧根。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 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渣(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或者草碳+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园土+炉灰=3份+1份;草炭+炉渣+陶粒=2份+2份+1份;锯粉+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荫环境养护一周。小苗移栽时,先挖好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撒上一层有机肥料作为底肥(基肥),厚度约为4~6公分,再覆上一层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 根系覆盖住,并用脚把土壤踩实,浇一次透水。
 ; ; 病虫害防治
 ; ; 常有叶斑病、霜霉病和 蚜虫危害。病害用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济1000倍液喷洒;虫害用2.5%鱼藤精乳油1200倍液喷杀。  ; ; 温度管理  ; ; 牛舌草喜欢较干燥的空气环境。阴雨天过长,易受病菌侵染,怕雨淋,晚上保持叶片干燥。 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喜欢冷凉气候,忌酷热,耐霜寒。对冬季温度要求不是很严,只要不受到霜冻就能安全越冬;在春末夏初温度高达30℃以上时死亡,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尽量选在秋冬季播种,以避免夏季高温。
 ; ; 光照管理  ; ; 在晚秋、冬、早春三季,由于温度不是很高,就要给予它直射阳光的照射,以利于它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开花、结实。夏季若遇到高温天气,需要给它遮掉大约50%的阳光。开花后放在室内养护观赏的,要放在东南向的门窗附近,以尽可能地延长花期和增加开花数量。
 ; ; 肥水管理
 ; ; 与其它草花一样,对肥水要求较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和“间干间湿。干要干透,不干不浇,浇就浇透”的两个施肥(水)原则。并且在施肥过后,晚上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 ; 春季管理
 ; ; 气温回升后生长迅速恢复,并且逐步进入花芽分化期和开花期,对肥水要求很大。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2~4天。进入结实期后,停止肥料供给。
 ; ; 秋季管理
 ; ; 播种苗上盆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要把肥水管理迅速跟上来。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1~3天,
 ; ; 冬季管理
 ; ; 虽然它仍在继续生长,但偏低的气温会使它的生长速度放慢,对 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4~7天。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
 ; ; 修剪
 ; ; 在开花的过程中,把残花带三片叶剪掉,可以延长花期。
|